当年杜牧的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在山西还是在安徽呢?
又到每年清明,让人都想起杜牧那首最有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多人就会问,这个杏花村在哪儿?
小编搜了一下百度,发现全国叫“杏花村”的地方还很多。其中天南地北各省市都有。比如:云南兰坪和易门县有个杏花村,湖北十堰、麻城都有杏花村;安徽池州、合肥也有杏花村;山西的闻喜、芮城、汾阳都有个杏花村;另外,甘肃、四川、辽宁、山东、黑龙江、上海、河南、江西、江苏也都有杏花村。当然,全国叫杏花村的估计还不止这些,毕竟很多都没在百度上编注。
那么杜牧诗里的杏花村到底是在哪儿?查阅资料,杜牧是京兆万年人,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人士。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弘文馆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校书郎就是专门负责校对整理古籍的,相当于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这个官职其实就是江西观察使的幕僚,相当于南昌市委书记助理。转淮南节度使使幕,又入观察使幕。淮南节度使使幕就相当于扬州市委书记助理。杜牧还任过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黄州和睦州一个是在湖北、一个在浙江,而池州在安徽。
安徽池州下面就有一个杏花村,史料记载唐会昌四年至六年,也就是公元844-846年,杜牧任池州刺史,在游览杏花村后写下千古绝唱《清明》一诗。而当时杏花村有一个酒坊,其中闻名的就是“黄公酒”。其创始人名叫黄广润,是唐朝有名的酿酒师傅,他以千年黄公井的井水酿造出的美酒,醇香浓郁,一时享誉江南。
另外,在山西省汾阳也有一个杏花村。现在这个杏花村以产汾酒而闻名,而汾酒也历史悠久。因此很多人就认为杜牧所写的《清明》中的杏花村指的是山西杏花村。其实,杜牧压根儿就没去过山西,所以此杏花村绝非是小杜诗中的杏花村。当然,汾酒借着杜牧的诗,发扬光大,只能佩服人家山西人灵光,会做生意。
当然是在山西汾阳杏花村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闻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罐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汾阳杏花村
在山西省汾阳市以北15千米有一处杏花村,树中有一口古井,神话传说中的当地“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穿着褴褛,三次喝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从此,古井变为神井。井上有一亭,名声明亭。据古碑铭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取水酿酒,浓郁芳香。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绵香可口,年代久远。考古工作者在这儿曾发掘出许多汉代的酒器和酿酒东西。这儿大规模酿制白酒始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到了唐代,村内酒店已达72家,诗人有“处处街头揭翠帘”之赞语。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侄儿高孝瑜在邺城封康舒王。高湛十分思念杏花村的汾酒,所以给封在外地的侄儿写信,也没有忘掉向他引荐当地的美酒。信中说: “我喝过汾酒两杯,至今耐人寻味,你在邺城一定要多饮几杯。”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白成在渡黄河北上时,途中通过杏花村,乡民们向他敬酒,李白成将一碗美酒一饮而尽,他觉得此酒香醇味美,因此拍案叫绝,便题字赞许,写下了“一无是处”四个大字。据传说,杏花村为此曾一度改名为“尽善村”。
唐代李白、杜甫等许多诗人都曾到过这儿。从此,杏花村酒坊昌盛发达起来。到了清代,汾阳杏花村的酒店已发展到220多家。杏花村所产的汾酒和竹叶青,千百年来热销不衰,有诗赞云:“村为酒振名,酒为村添香。”
酒香四溢 花开满村
现在说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只杏花村汾酒酿制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并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现已达到了近50亿元。
没必要争论,国家那么多专家多次官司都已经论证过了,旅游品牌归安徽省池州市贵池,酒品牌归山西汾酒。很明显,杏花村就是安徽池州的,再说那首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杜牧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写的。
杜牧这首清明诗,很出名,***会念。可是什么意思,搞明白的没几人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讲的是:在清明的这段时间,一直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杜牧呢刚好这期间赶路出门啊,古人多是戴着蓑衣斗笠这些,也难免一身湿透。所以欲断魂,难受啊,真不愿意走路了。刚好有个小孩牵着家畜走过来,杜牧于是向小孩打听哪里有小饭店可以避雨吃饭的?这个小孩隔得老远用手指向有很多杏花的那个村子。
这个情境其实不诗意,也不是杜牧在洒脱的游玩,他当时就是被淋得像落汤鸡嘛。所以,这时候,他需要的,只是喝点酒暖身子,还有避雨。关于杏花村,不是店名或村庄名,只是说那片有杏树的房子,就有酒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杜牧连村的名字都知道,还用借问酒家何处有吗?
所以,杏花村,不是村名,更不是地名。别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