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是否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新纪元?你怎么看?
马季确实开创了歌颂相声的新纪元。
我国相声肇始于清朝末年,国丧期间艺人们不允许在酒楼茶肆之中表演,但是艺人们得吃饭啊故而走上了街头在天桥等地方演出,而演出的目标群体自然是劳苦大众,吸引他们的相声自然比较通俗,创作的相声呢是为传统相声,需要功夫。
而新中国传统相声不仔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过度到歌颂型相声,以教育类相声为主,***时期教育类相声也难以立足,等改革开放之后,相声应该有一个复苏,但是谁能够保的准说的一定对呢?马季此时扛起了相声的大旗,把相声引进电视,在春晚上说相声,用歌颂型相声来带相声回到一个复苏的春天。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马季先生确实是开创了歌颂型相声的新纪元,尽管以前也出现过一些歌颂型相声段子,但是都没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歌颂型相声是马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在老相声艺术家们纷纷被打倒之后,为保留相声艺术的火种而开创的,适应那个特殊年代的创举,尽管现在来看不太成功,但是歌颂型相声确实为相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马先生那时的歌颂型相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基本和***时样板戏差不多,尽管有那个年代的特殊烙印,但是马先生那时的相声作品比如《海燕》《英雄小八路》《营业员之歌》等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一样,即使到今天依然是难得的精品!
“***”十年,如果没有马先生的歌颂型相声,相声艺术恐怕就断档了。***之后,马季先生为发展歌颂相声,在坚持“说法中之现身”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在相声的构思上,除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以外,还特别强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相声的传统。 这期间又陆续创作了极具现实意义,又符合时代变迁的新相声,比如《宇宙香烟》《一名推销员》《五官争功》等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相声,这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段子,影响了一大批相声艺人,虽然马先生也要对90年代末相声的没落负一定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一味的贬低歌颂型相声,做为歌颂型相声的开创者,马季先生的一生对相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不存在”歌颂型”,只是对不同题材作品不同的”技术处理”。请问,马先生的《马大哈》《打电话》《一个推销员》《五官争功》,”马季会下蛋”等代表作,歌颂了啥?
歌颂型相声难度最大,从创作到表演,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文学修养根本做不到。解放前的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不少文盲,学艺只能靠口传身授,而最简单直接的包袱就是脏活臭活,演员之间也往往用家庭***相互耍宝卖贱,可以说这类属于最没技术含量的笑料。解放后通过改良相声才算登上大雅之堂,侯宝林先生也因此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推崇。在此基础上马季先生更进一步,才有了歌颂型相声。包括侯耀文的《见义勇为》《京九演义》等也成为了经典。
相声其实并没分歌颂型,讽刺型或什么型,无非是早年间民间艺人为了养家糊口而慢慢形成的街头曲艺形式,和街头耍猴,卖字,***等没什么区别。博人一乐求点钱财仅此而已。
建国后,相声进了庙堂,侯宝林马三立等牵头对相声进行改革,这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相声生存的必然,不必定义对和错,艺术服务于政治,历朝历代都这样。所以此后相声更多的是讴歌时代的新事物,摒弃旧相声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内容和形式。
马季只是继承了这个衣钵,谈不上开创。早年有一年春晚马季的有关香烟的相声,如果非得定义什么类型,肯定属于讽刺型相声。当时压根就没人去判断属于何种类型,就是觉得很搞笑很好。现在好了,非得划分什么界限,定义什么领域,真是"浪催"。专家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复杂。
相比现如今很多相声演员在表演上的刻板无趣,马季当时的相声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是很潮流的了,不会比现在的德云社逊色。历史现象要放在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