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周公瑾真的是胸怀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吗?
周瑜被罗贯中黑化,难道真的只是***情节的需要,没有一点事实基础吗?恐怕也未必吧!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周瑜也是大族出身,祖父辈出国两个太尉,父亲是洛阳令,从小志向远大。
周瑜出身豪门,乱世之中自然想有一番作为。周瑜邀请孙策带着母亲到舒县居住,交好孙策。难道豪门周瑜是被孙策的王霸之气折服?周瑜确实看重孙策,两人也确实相互欣赏,此时恐怕周瑜更多的是想让孙策折服于他吧!
周瑜为何单单看上孙策呢?周瑜曾劝鲁肃一起去江东,他给的理由就是有预言承接天命取代刘氏的,必定起于江东!此时孙坚已经在江淮小有名气,如果周瑜得到孙氏父子的支持未必不是天命之人。
那么周瑜是否有如此野心呢?正史野史***都没说。但是孙策和孙权的实际行动却证明了这一推断。孙策要东渡江东,问周瑜借兵(周瑜的叔父是丹阳太守),然后两人一起攻略江东,逼走刘繇。孙策刚刚有了一点地盘,本应该两人继续统一江东,但是孙策赶紧让周瑜回去受丹阳了。孙策为什么这么做?无非是怕鸠占鹊巢,周瑜取而代之。
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弟弟,未尝不是担心江东基业拱手让人。
孙策死后,周瑜带兵奔丧!为何?权利!本来张昭独掌朝政,周瑜带兵回来不得不分权给他。周瑜是一个权利欲望很强的人,曹操要孙权投降。周瑜劝孙权意见就是投降了不过十几个随从,几匹马,哪有称孤道寡来的舒服。虽然话是说给孙权听的,但是他何尝自己没这野心呢?
周瑜职位也很有意思,孙策死的时候是中护军。周瑜死的时候是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居然军事职位将了,从主将成了辅将!而其他三个大都督都有侯爵唯独周瑜没有!
刘备看人最准,他评价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矣”。
周瑜毕竟没有作出事实上的不臣之举,本来周瑜器量广大,黑化成心胸狭窄,不过是罗贯中隐晦的表达周瑜有不臣之心罢了!
手打原创 求关注。 我是头条号野叟观书
周公瑾真的不是胸怀狭窄目光浅短之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 [1] 。为洛阳令周异,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也是汉末南方大门阀之一。周瑜在当时是个帅哥、而且精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英年早逝,并非《三国演义》里塑造的有点才能而嫉贤妒能目光狭窄之形象。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的形象,光明坦荡的儒将形象。苏东坡写《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还没有《三国演义》,周瑜的形象还没有被糟蹋。《三国演义》中,罗老师为了突出诸葛亮‘智圣’形象,不惜笔墨黑了周瑜,实乃千古奇冤;周瑜在三国年间不曾被气死,若地下有灵,会被罗老师气得炸坟!
孙坚(长沙太守)死后,孙策的实力实际上比不上周瑜。而周瑜与孙策交好,借兵与孙策平定江东,并且将鲁肃劝归孙策帐下,此二人都是江东割据的股肱良臣,为江东孙氏割据立下汉马功劳。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三国演义》。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要与孙权‘会猎于吴’,东吴降战不定,是周瑜与鲁肃多方面分析利害,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并败曹操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周瑜除了自己尽力辅佐孙氏之外,还向孙策举荐鲁肃,向孙权举荐了甘宁。甘宁原本是海盗,后归黄祖,曾射杀孙氏凌操。是三国时期孙吴一员悍将,孙权将之比为苦手张辽。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周瑜的记载截然不同。《三国演义》刻意捧诸葛亮,而贬周瑜,言周瑜气量小。有三气周瑜之说,而在《三国志》中言周瑜气量宽宏。
周瑜(公元175朱—210年),字公谨,三国时期孙吴名将,赤壁之战中吴军统帅。
《三国志—周瑜传》称: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意思就是说周瑜性情豁达,度量大气,是很得人心的,只有和程普不和睦而已。
又言: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从中可以看出周瑜的风彩。其实从周郎词中的郎也可以看出,古代不是随便一个男的都能称郎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进一步的对周瑜完美的诠释。
三国周瑜乃东吴之“中流砥柱”,非胸怀狭窄,目光短浅之辈;鞠躬尽瘁的周公瑾,雄才伟略,却英年早逝,怎奈天不遂人愿罢了!
1、周瑜乃东吴之柱。
《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全身心为东吴保家卫国,在赤壁一战中担任了总策划、并导演了一场周瑜打黄盖的千古佳话,苦肉计也让曹操斩掉了擅长水战的两员大将,为赤壁之战大获全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周瑜的军事指挥天才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周瑜乃东吴之柱,当孙策遭暗算留遗言“内事不绝找张昭,外事不绝找周瑜”,可见那时周瑜在东吴已成为“擎天一柱”。他精通军事,擅长音律,英姿飒爽,似一尊东吴之神,保江东一方太平。新版《三国》电视剧中没有诸葛亮为周瑜诈死奔丧一节,多少还原了历史真实的周瑜。
2、鞠躬尽瘁周公瑾。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周公瑾鞠躬尽瘁之心***皆知,身负箭伤浑不怕,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言“精忠报国”。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只留得遗憾在人间。临终对吴王坦言道,虽有军事上的专权,实为东吴百年基业殚精竭虑。一番赤胆忠心的肺腑之言,让孙权羞愧难当。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军共同作战之典范,只此一役,其余战役都乃单边战争。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运筹帷幄傲视天下,英雄气概十足,此役把他足智多谋的特点发挥至极,也铸就了他巅峰时刻。然而,天妒奇才,就是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却英年早逝。
3、天不遂周郎之愿。
试想,按照周瑜之战略部署: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一时半会儿不能起兵。这时正是攻占荆州的最好时机,让刘备“英雄无立足之地”;试想,那时乘胜重整旗鼓和曹操决一雌雄,未必会有日后的三国鼎足之势。到那时,曹操后有西凉军,前有东吴强敌,腹背受敌的曹操自会“头痛”难耐。
《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尊刘贬曹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说书唱戏者把三国中的人物演义成各种版本,来迎合各自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我们现在欣赏的是古人的智慧谋略、忠厚仁义;历史的车轮只有强者才能驾驭,历史更会眷顾强者,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越来越强大。
4、结语:
“善于隐藏”成就了司马懿,“善行仁义”成就了刘备,“善施计谋”成就了诸葛亮,而周瑜之功全然被神化了的诸葛亮所掩盖。千百年来,人们乐道于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道,却无人想起那赤壁大战实乃周瑜之功也!历史留给了强者,历史也留给后人评说。鞠躬尽瘁的周公瑾不会在意后人如何演义,但如何的杜撰都不能抹掉周公瑾精忠报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