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刘七起义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说一下,这个起义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名字看着跟闹着玩一样,但确有其事!
刘六和刘七是两兄弟,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寰,之所以叫刘六刘七,应该是按排行来的。刘六刘七起义发生在明朝明武宗年间,当时社会上是个什么情况呢?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特别贪玩,不管朝政,那么朝廷大权就落到了一个著名的宦官—刘瑾的手里,朝政一乱,下面就更乱了,土地兼并严重,贪腐滋生,农民被压迫剥削地难以维持生计,许多人就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
然而,我们的主角刘六刘七两兄弟生活的却并不差,两人虽然生在河北农村,但大家要知道,河北是我国的武术之乡,所以刘氏兄弟自小就学习武艺,精通骑射,在乡里颇有名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我们说过,那时候很多人落草成为了强盗,当时河北就出现了这么几伙流寇,专门偷强官府的钱财,官府却又破不了案,抓不到人,后来官府听说刘氏兄弟很能干,就把他们招了过来,成了官府的临时工,刘六刘七也不负所望,连破好几宗案子,深得官府赏识,也被官府赏赐了不少财物。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手里财物一多就被一个叫梁洪的人惦记上了,这梁洪也是有背景的,什么背景呢?他就是是刘瑾的亲戚。当时的刘瑾权倾天下,这梁洪也就跟着嚣张起来了,他向刘六刘七勒索财物,刘六刘七肯定不给啊,所以梁洪就向刘瑾告了状,说他们是强盗,刘瑾就派了兵来捉拿他们,刘六刘七听到消息后赶紧逃走了,但官兵不但把他们的家烧了,还抓了他们的家人。两兄弟忍无可忍,就纠集了一票兄弟发动了起义,对抗官府。这么看下来,刘六刘七的经历跟被逼上梁山的林冲很像,都是***的典型!
两兄弟起义后,响应的人很多,队伍越来越壮大,从几千人发展成为了几万人,看得出这朝廷确实无道,毕竟谁也不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跑去造反啊!不得不说,刘氏兄弟的起义队伍相比历史上其他农民起义的军队,纪律算是很严明了的,不乱杀不乱抢,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奔过来。但起义军队毕竟不是正规军,战斗力方面没法跟官方军队比。所以大部分时候刘氏军队都是在打游击战,攻打一些防守较弱的城池,当时还有一支在河南起义的队伍,由杨虎率领,两支军队时聚时散,互相配合又各行其是,毕竟没有统一的指挥,所以两支队伍被各个击破了。
先是杨虎队伍被击溃,后面刘氏兄弟的队伍转战到湖北,在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被打败,刘六中箭落水身亡,刘七率领残兵跑到了江苏,最后在江苏狼山全军覆没,刘七同样落水身亡,起义彻底失败。
刘六、六七起义是爆发于明朝正德年间,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加之河北等地百姓不堪马政之苦,从而引发的一次大规模起义。而由于义军纪律性极差,所过之处烧杀抢掠、纵横乡里,导致民不聊生,于是惨遭荼毒的百姓便根据义军首领刘六、刘七的名字谐音,创造出了“流里流气”这个词语。
△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初期,由于经常与北元残余交战,为了满足战马供应,朝廷于是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然而养马需要百姓付出的代价极大,不仅耽误农事,如果养不好还要承担赔偿和处罚,一度导致百姓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当时便有人形容“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马政给百姓带来了极大负担
此外,河北距离京师极近,厂卫特务、官僚地主极多,而从明朝中期开始,土地兼并问题便开始逐步严重,各级官员、权贵勋亲、宦官厂卫等纷纷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兼并百姓手中土地,社会矛盾持续突出。
由于以上原因,从明朝中叶开始,河北等地便经常爆发农民起义。为了安定京畿一带的局势,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正德皇帝极为宠信的宦官刘瑾以御史宁杲为“捕盗御史”,率兵到河北镇压农民起义,然而宁杲却***取高压手段,大肆***和镇压农民,他“奏立什伍连坐法,盗贼捕获无虚日,每械盗贼入真定,用鼓吹前导,金鼓之声弥日不绝”。
△大太监刘瑾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他做君主期间,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如四川爆发了一场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稍后,在河北也爆发了以刘六、刘七和杨虎为首的农民起义。那么,发生于河北的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呢?
(明武宗朱厚照)
河北刘六、刘七和杨虎农民起义的原因,在于马政和皇庄使得农民苦不堪言。在明朝,供应边防防御需要的马匹有两个途径,一是官府饲养,另一个是农民饲养。农民饲养马,称为“马户”,***提供种马,农民自己饲养并在每年上交一定数量的小马驹。但是,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用于养马的草地越来越少。而且,如果马死亡或者没有按规定上交马匹给***,那么马户要赔偿。因此,农民的压力很大。除了马政,农民的土地日益减少,是因为皇庄兼并土地太厉害了。皇庄,是由皇室成员占据的庄园田产。据统计,到正德九年,京畿内皇庄的面积为37595顷,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皇庄的增加,就意味着侵占民田,民田就减少,农民的生计自然是越来越差。民众的生存压力到了临界点,起义就爆发了。
(反映刘六刘七事迹的双忠祠记碑)
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河北的刘六、刘七和杨虎。刘六,即刘宠;刘七,即刘晨。刘六、刘七是河北文安县人,他们兄弟俩和杨虎利用给官府养马的机会,骑马率队打家劫舍,被称之为“响马”,后来朝廷派官员镇压,刘六刘七家属被害。1510年(正德五年),刘六刘七率领自己的亲信起义,迅速有很多食不果腹的农民参加,后来杨虎也率队加入,起义军发展迅速。因为起义军中有很多马户,既可以进攻作战,也可以长途跋涉,所以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很广。两支起义军,刘六刘七部进攻山东,杨虎部攻略山西,都攻下了很多城池。明军制定***,企图镇压起义军。为了突破明军的围追堵截,两支起义军又会师一处,集中力量攻打北京。朝廷慌忙调集精锐军队防御京师,起义军见形势不太妙,于是就南下共同切断运河运输,以打击明军的士气。两支起义军又进攻河南和山东,并在这一带发展。杨虎在一次战役中,被明军阻击并牺牲,军队由刘惠和赵燧统领继续战斗。
(明武宗陵寝—康陵)
1512年(正德七年),明军调集军队援助山东和河南战场。刘惠和刘燧在主要在河南与明军作战,并先后在河南、安徽和湖北交界与明军周旋,但这支起义军寡不敌众,在应山县(今湖北广水市)被明军击败,刘惠牺牲,赵燧被押往京城处决。另一支起义军刘六刘七部则在山东抵抗明军,后来被迫南下湖北、江西等地。在湖北黄州境内的一次战斗中,刘六受伤,投江自尽。刘七率部继续南下,先后在九江、安庆、南京境内作战,最后到了南通,并在此凭借狼山天险与明军作战,起义军伤亡太大,刘七投江自尽,起义军最终被镇压。
很多人都不清楚有刘六、刘七起义这件事。我们先从一个词语了解,“流里流气”这个词语就是出自刘六刘七起义这件事。
刘六刘七起义发生在明朝中期,在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起义。这是真实的历史***。
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晨。他们原先是在霸洲打家劫舍的一群响马贼,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在霸洲好动起义。
而山东的杨虎也响应起义,两军会合越发强大,在正德六年攻下河北山东,是朱明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后来也是在霸洲跟朝廷大军丈战一场,兵败刘六刘七杨虎等人分两军作战。最终刘六刘七死在战争中。
只要记住“流里流气”这个典故,脑海里就会想起明朝的刘六刘七起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安旅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安旅游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