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热衷于***人物而曲解历史真实,如曹操,如何对待这类现象?
热衷于***人物而曲解历史事实,一定程度上是好事情。为什么这样讲的?记得读吕思勉先生一本关于三国的书,其中有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因为三国故事在国内广为流传,很少人对三国的认识会出现重大错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三国的主要人物,甚至还有许多故事。可以说随便在大街上拉一个两个人,就能说出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等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或者说故事,任何人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反过来,换做其他朝代,许多人连那个王朝的皇帝是谁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文臣武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以及众多三国题材的电视剧、游戏、***等等。
实际上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学习历史,或者说他们获得的历史知识,都不是来自于历史教科书,也不是来自于正史。试问有多少人会在自己闲暇的时候去看正儿八经的历史?
放在古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古代生产力落后,大部分的人是上不了学的,但是他们也有基本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不就是从说书的,皮影戏,戏曲中获得的吗?
这些民间作品的作者文化程度有限,大部分人都是曲解历史,但是这重要吗?正是他们才让无数历史人物变成家喻户晓,让无数人为这些历史人物着迷,这就够了。
没有他们的宣传,关羽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将领,我们历史上有无数将领的战绩优于关羽,可是唯独关羽在民间影响非常大。原因何在,还不是因为民间拥有众多关于关羽的故事,让关羽成为正义的代表。
大部分的历史人物只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才有可能真正吸引观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否则谁会去听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了民间对于赵云赵子龙这个人物的“夸大”,事实上不光曹操、赵云等人物,实际上流传至今的历史人物大都被人们刻意地“曲解”,这种“曲解”更像是如今常说的“人物***法”,即将人物某一特点刻意的放大,让人物带上这个标签。举个例子,这张图片大家一定都见过:
这张图片就是将赵本山老师脸部狭长的特点刻意放大,以便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的目的。其实民间将人物曲解本质上和这大同小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时候交通闭塞,信息流通不畅,很多***都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这更是衍生出了一门职业:说书人。古代的说书先生分为专业的和说野书的。大多数的历史人物曲解都是说书先生为了糊口而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其中专业的说书先生有师徒父子的传承,他们说的内容口传心授,大都是古时的英雄人物、******等等等等,像什么《三国》、《水浒》、《七侠五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虽说每人都有每人的特色,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要引人入胜。为了吸引人很多说书人就会不同程度地去改编历史人物,让自己口中的人物与其他人说的不同,这样才有人愿意买票。倘若不这样,你想想,中华大地上的说书先生全都说一模一样的段子,那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听?说不定到最后听众都会比先生说得好。所以先生得有拿人的手艺,这就是每个说书先生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说书先生在说书之时就会将自己的看法加入到所说的书中去。比如历史上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奸雄,可有的先生为了能够留下观众,就刻意说曹操是“窃国之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将曹操坏的一面刻意展现并突出。这样一来观众自然爱听,因为别处没有啊,而且还说到观众的心坎上去了。
二一个就是说野书的,这群人没有正经的师承,甚至连评书段子都不太了解。他们为了糊口就在街头上摆摊撂地说书,说的段子大都是九分***一分真,他们说的大都是自己从别处听来的细枝末节,自己在缝缝补补加以揣度就敢摆摊说书的。你想想,这种人说出来的话敢信吗?历史人物大多就是在此时被曲解的。
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祟。就比如说《三国志》中记载的赵云一生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长坂坡上于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庇佑阿斗母子平安。可传到后世时赵云就成为了蜀国第一大将,一生战功赫赫,浑身是胆。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人们认为赵云就是这样的,他就应该战功赫赫,武艺盖压群雄,见谁都不怵。这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情节在作祟。
还有就是曹操此人本是一世豪杰、文武双全之人(抛开政治观点),无论是孤身刺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留下《短歌行》这样的千古佳作等等***都表明了他确实比常人要强出许多。可人们大都知晓《三国演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曹操是反派,所以他一定得是坏道骨子里的那种人。
所以说历史人物之所以被曲解是因为人们需要这个人物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就被曲解成了现在的模样。
正史&野史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史实的传播变异现象:
有一个我们都会玩的小游戏,就是第一个人说一段话,然后一个人说给后一个人往后传,传过的人越多,原话被变异的越离谱(好像叫俯耳传音,也记不清了,谁记得说一声,先谢)。
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当传播的时间越长,历史拉的越久远,更加朴素迷离,让人无法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包括里面的人物,就算在当时信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清楚了解另一个人呢?书籍文字成为历史传播的一种载体,给人们的感觉她比人们的口口相传就要详细真实的多。那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最起码在历史***和人物形象上来说,传播给后人的历史真实事实不过十之一二,大家觉得呢?要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历史只能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书籍记载而无法用眼睛去看到当时真实情况!何必可以在普通生活里无谓的较真呢,又不是考古和记实。又如何较的清和对呢?
影响书籍记载真实性的因素:
首先我们不否认一些书籍记载的东西确实是当时真实的,例如:诗词歌赋、医书、天气、山川、地域、图画等等这些。而牵扯到历史***和人物就大多是我刚才说的是十之一二的真实性。这在不同***和人物身上真实的方面不一定是一样的。
正史一般是统治阶级也就是皇帝安排下进行官方修史的,里面确实也有证物可考的东西,但肯定不会全是真实的。必定有修史官未知的猜测和设想,必定有皇帝的喜好和安排,必定有王权统治利益的需要,必定有时间历史的延后蒙蔽性,必定有统治阶级主张发扬传播的,也有他们禁止和阻挡传播的东西。
野史一般都是民间文人,根据自己所知所喜,根据自己的主张和偏爱,根据自己的心声需要和文化特点,根据自己或者一部分人的角度与视角等等原因吧,写了一些野史。在可信度来讲,后人都会习惯性的认为正史比野史可信性要高一些。但也不能说明正史记载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发生和是真实情况样貌的。
书籍文化文学性,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文人在创造文学故事的时候,肯定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构思,有自己想体现的中心思想。然后组织故事情节需要,人物需要,进行故事文学创作。文学故事第一要点就是能吸引人来看,有他的趣味体现性,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别说看的人很少,也不会得到很多人的传播。在创作文学故事上会抓住一些历史的重点东西(这也是我说的历史事实的十之一二),然后对其他部分进行全新的编辑,最后形成大家喜欢,然后能形成分享式的传播效应,这样就能很容易流传下去。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这些。
文化文学影响力:
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学领域,文化文学他有需要符合人类大众群体的期盼思往,同鸣共唤,前瞻取向……这些东西第一能被认可,第二有最大的受众,第三也才能被代代传播下来,具有鲜明的文学众多描写手法来渲染。所以历史文化对后人的影响就大多在思想主张,文化文学,故事情趣,文艺复兴这些方面,当然不止就在这些方面。例如事实上的曹操其人是什么样的真实面貌,在历史记载中有但不全面,也不全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只是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他对于当时人们的影响已经成为烟尘,他对历史的推动也完成了任务促成了后面的发展。在文化学领域曹操不管是啥样的,他的作用脱离不出文化文学影响这个范畴,与人们实际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当今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时代文化主张和已经铸造成的底蕴,不管是人生三观也好,现实作为也好,都是根据这个时代的特色在行走。至于历史上的人物啥样的就是在闲谈娱趣里,有啥关系呢?
镜中花水中月:
以民间的角度看***人物或者历史关注的是什么?第一应该是其故事趣味性。第二是人性品味性。第三是对以前的时代好奇性。对于其真实性看重的就比较少,因为过往历史对后人的影响,该影响的已经影响了,该推动历史发展的已经推动了,很难再更改。而且在对历史的深远性方面是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前史都会受到后史的牵带呀、继承呀,阻碍呀,变革呀……所以民间的角度不会太看重历史***和人物真实性,在今天谁也无法知道当时时代百分百的真实性。
民间人们老百姓看文学***故事,是融入一种人类发展故事情绪里,喜欢的不喜欢的,好玩的不好玩,想得到的和意料之外的……这就像在看镜子里的繁花似锦,看的有滋有味,看的情浓欲飞,或者像看水中的明月,明亮洁净美丽,水波荡漾思绪万千,情感流觞起伏不定……这是什么?这是人们的生活乐趣,是人们的精神心灵享受和富足。至于和真实的历史是不是一模一样,那根本不重要,影响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取向判断。就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情趣内容而已。佳友们觉得呢?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欢迎佳友们讨论!(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