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师生吗,能讲一个他们的故事吗?
第一次听到“中师生”这个称呼,看了下解释,是中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简称,这么说的话,老麦身边还真有几个中师生,咱就来讲一个我所认识的中师生的故事吧。
他是我初中同学,同一级,隔壁班的学霸。一开始对他没什么多大印象,后来有了印象是因为初一那年的期中考试,他是几级部前三名。于是,注意了这个男生,瘦瘦的,脸色黑红,背微微的有点驼。再然后,慢慢的对他也有了一些了解。
每天总是很认真的学习,从来不惹是生非,每天就啃从家里带到学校的煎饼、就着咸菜疙瘩,白开水,慢慢知道他家里还有个弟弟、有个妹妹,还有个老娘因病只能天天瘫在床上,他父亲一个人挑起一家五口人的生计,还得养活家里老人,家里困难的不行。即便是吃煎饼咸菜,仍然吃不饱,因为那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他的背微驼,就是因为每天吃不饱的缘故。是啊,那时候真穷,不是他自己这样的情况,是多数的孩子,家里都很穷,能供养孩子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
后来,每次考试,他总能在级部的前几名,老师、同学都毫不怀疑的认为,他将来肯定会考上一所好大学,有一个好的前途。谁都没预料的是,中考那年,他报考了一所中专院校,很多人惊讶之余,也都知道原因——因为穷,因为他已经足够大,他想尽快的毕业,尽快的赚钱养家,替他父亲分担一些压力,给弟弟妹妹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几年后,他中专毕业了,可事实没能像他当时想的那么美好的方向发展,他是工作赚钱了,可是妹妹因为要照顾病痛的母亲,照顾家庭的缘故,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命运也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很多年以后,他妹妹成了我的弟妹)。弟弟再学习上远没有他的灵性,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他成了家里学历最高的人。
中师生,七八十年代的中等师范毕业的老师,也是“娃娃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小学、初中任教,当时,吃的是粗粮,住的是破瓦房,回家返校靠步行,家长尊重,孩子喜欢,和村民关系也融洽和谐。
记得初中时,我们班的“学霸”叫李菲菲,不但学习好,人也机灵,她当时想上高中考大学,可家里兄妹四个,都在上学,她家里是老大,父亲就让她考中师,当时她是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的,记得拿到通知书时,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有的只是乡亲们的祝贺和同学们的羡慕。
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一个边远乡村小学,离家40多里,每月挣的工资都用来供二弟和三妹上学,然后,二弟毕业后,又和她一起供三妹和四弟上学,多年后,三个小弟妹都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她才有了自己的生活。
她在那个小学工作时结识了一个民办老师,后来就结婚了,家就在她教书的那个村。丈夫家兄弟多,他们只分到了两件破瓦房,接着有了两个孩子,生活拮据而艰难。
九十年代中期,丈夫下海去了广州,有了工作,每月都寄钱回来,生活开始好转。好景不长,命运总是在捉弄人,放出去的鸽子飞不回来了,丈夫成了公司主管后,提出了离婚,并派他弟弟带回一万元……
这时的李菲菲也没了当年的机灵,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她只是把送来的钱叫人还了回去,然后,吃住在校专心教学,并一心一意供自己俩孩子上学……
岁月的年轮在她的脸上刻下的是皱纹,是沧桑,是不愿回忆的记忆。后来听说他前夫事业做大了,想给她点补偿,她严辞拒绝。
有一年同学聚会,我们几个中师生也参加了,我们显得寒酸,但同学们都主动和我们拉家常,说往事,都很尊重我们。有人提议,让当年的“学霸”李菲菲讲话,记得她脸涨得通红,说话也不顺溜,同学们还是给了她长时间的掌声。
她是1989年师范毕业生,名字叫李芳。
2018年6月11日傍晚,李芳老师和放学的学生一起过马路时,眼看一辆闯红灯的摩托三轮车向学生冲来,她冲过去推开了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避免了一起学生伤亡重大事故,而自己却被三轮车撞倒,身受重伤,因伤势过重,不幸以身殉职。
事发前一周,她刚刚过完自己的49岁生日。
2018年6月22日,教育部追授李芳“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8年7月,李芳入选中国好人榜,并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
李芳是老师范生的优秀代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老师范生的可贵品性。
一、坚守——老师范生最大的特点
李芳老师生前在河南信阳浉河区董家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1989年从信阳师范学校毕业,从教近30年,她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讲台。
如果没有这一次英勇无畏献身,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名字,没有人知道她默默无闻为乡村教育奉献了一辈子。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师范生,绝大多数都分配在乡村学校,有的甚至分配到非常偏远闭塞的山村学校。
我就是中师生。一九八四年初中毕业考入中等师范学校,学制四年。一九八八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今年满三十年教龄了。当初考师范首先是全县预选,选上的再参加正式考试。我记得那年考完出榜,全县录取师范生60名。和我一起读初中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上高中后大多数考上了大学,现在都干的很不错。而当初学习成绩前列的我,师范毕业一直在小学任教,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但和其他行业的同学相比,差的太远了。但也不后悔,人各有命,三十年的青春付出,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再干十年,退休了。退休了就种地去了。
我是八三年上的师范,八七年毕业的中师生。我的同学们现在都在农村基层教育奋战了30年。当时初中毕业最先录取的是中师生,然后其他的中专,再后面才是重点高中。所以大家都是初中各个学校的学霸。
刚毕业的时候,我们有三分之一被分配到了乡镇中学,不到1/3进了乡镇中心小学,超过1/3分配到了各个村校。不管分配到哪里,多数同学的条件都非常艰苦。在学校能分到一个单间,即当卧室又兼餐厅厨房就很不错了。
我的一个同学分配在非常偏远的乡村,坐车到乡镇以后,还要走15华里的石梯山路上山才到那个村子。那个村子还没有通电,没有地方买菜,每周要自己扛上米和不容易坏的菜如腌菜等去学校。大冬天的学生都人手一个火笼上学。
有一次他给我写信说:平常课余时间实在难熬,只好读书练字。白天写钢笔字,晚上就着月光写毛笔字。有一天傍晚煮菜的时候,准备倒酱油,顺手把放旁边的墨汁倒进了菜里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才发现。我回信说:不喝点墨汁怎么显得你肚子里墨水多呢?
就是这群喝墨水的中师生,撑起了农村教育的基石,现在都是各个乡镇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但是他们却一辈子不得不扎根农村,过着贫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