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旅行是什么时候?收获到了什么?
我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几次也记不清楚了,只能是用多次来表述了。
一位朋友,事业失利,工作不顺,心情郁闷,精神不振。我就约他到了红旗渠。通过文字记载,现地观赏,一番游玩下来,他被震撼了,心情也好了,精神也振奋了起来。
历史上,林县人民,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顶住部分人冷嘲热讽,千军万马、战天斗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历时十年,终于在太行山腰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工程中,形成了“红旗渠精神”,它是现在的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我们同样受到了鼓舞。
我上次旅行是2021.5月份,是骑车从河南安阳出发,***先是骑到新疆,然后再骑向西藏拉萨,结果只骑到了新疆咯什叶城县的红柳滩镇时,因为高原反应撤了回来,
虽然没有到达预定目标,但是收获满满。一路上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懂得了在人生道路上要想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要经历含辛如苦,历经磨难,真正体会到了干成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多么大的决心毅力!
青岛是旅游胜地,威海(刘公岛)是甲午海战发生地,烟台苹果闻名遐迩,蓬莱阁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大连也是名声在外,旅顺是军事要塞。这些地方我以前都没去过,早就想去看看,一直没有去成,故最大的收获是了结了心愿。
以前,我曾与知青朋友乘东方红长江轮,从重庆到武汉转至上海。那时没有三峡电站和葛洲坝,要在万州停一晚上。这次从烟台到大连乘滚装轮,横渡勃海湾,也算是乘过海轮了。在旅顺钻到退役潜艇肚子里参观,深刻感受潜艇官兵出海之艰苦,因为潜艇内部空间十分窄小。在大连感受到了朋友说过的“餐馆菜的份量很大”,按每人一个菜来点根本吃不完。大连的樱挑10来块一斤很便宜,海鲜市场规模大、品种多、卖相好、价格也不贵。这一转都是沿海边走,始终与海欧为伴。烟台的海欧胆子真大,没喂食也会飞到人的身上停留。
当然,也有遗憾。由于参团时间紧,在青岛只是玩了大半天时间,赶到海阳住,只到了栈桥、五四广场、帆船中心和信号山,八大关和崂山没去。以及这个行程没有曲阜和泰山。
我上次旅行是2021年七月底八月初,跟老婆孩子去了南昌,宁夏,青海,贵州等地。
当时正好那些省市疫情没什么影响,又是暑假,所以临时起意去走了一趟。
说实话,旅行对我来说,没什么新意,国内国外我跑过很多地方。
但这次旅行,还是有一些收获。
一是体验了自驾游。每到一地先租车,我自己开。去茶卡盐湖景区那天,我开了一天。
二是看到了美景。南昌的江面灯光秀,茶卡盐湖景区,黄果树瀑布,祖国山河美如画!
三是吃了一些美食。虽然说现在只要有钱,哪里的美食都可以吃到。但去到当地感受还是不同。
四是体会到一些人情世故。有的朋友虽然说是网友,但非常热情。像南昌的朋友万女士,只是QQ好友,从没见过面,但请我们吃饭,非常感谢!而有的人就显得小气了。甚至是…
旅行就是累并快乐着!有机会去旅行还是挺好的!
2021年六月份,因为心情不好,我就约小妹一起去了龙口旅游,六月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路上,,,都在欣赏祖国大地的美景,出去旅游真的能让人的心情有所改变。 到了龙口后,就看到了路旁新建起的楼房,雄伟壮观,,,楼房前一片一片的翠绿的柏树,,漂亮极了,,,,,离楼房十几米开外就是大海,,,,我们来到了海边,看到汹涌澎湃的大海 ,后浪推前浪,,,,蓝蓝的海水清澈湛蓝,,,,,我们站在海边,被海风轻轻吹拂着,,,,这时,我的心情好极了,如果,我的心情像大海一样宽阔,就不会再有任何忧愁和烦恼。这次旅游收获最大的就是换了一个好的心情,去掉了种种心结,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包容理解别人,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一切,让自己的心情舒畅,生活更幸福。
【传媒文旅类话题】
谢邀。这是早在2017年的提问,而在今年——在2021年,我的确真的外出一次,是访问诗人故里;先前我说过,无论写什么,更包括诗歌,大有必要过原创,这对推荐有益处——平台可以帮助作者,使原创得以传开去;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一是用于单边和孤立的——诗都写了,歌也唱了,过个原创,何不乐哉!
现在我要说,自古至今,中国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传遍世界,今日中国诗歌遍网——2021年5月4日至7日,我应邀赴浙江金华参加“艾青诗歌和时代精神”启动仪式并圆桌会(“艾青诗歌奖”全球征集活动启动;《我爱这土地》诗集首发仪式揭示),可谓:收获颇丰,难以言表;按天以诗,作出日志。
第一排左起:李兰颂、刘向东、李晓东、李少君、吉狄马加、李雄伟、王山、梁平、楼冰、晓雪、朱桦;
第二排左起:王爽、伍明春、杨四平、蔡天新、李润霞、敬文东、曹国军、木汀、张志刚、徐琰、郑竟成、朱茂丹、冯雷、何言宏、傅元峰、熊国华
@5月4日(星期二)
《双肩背和两只手》
莫言谈母亲捡拾麦穗挨打的故事为啥引起网上热炒?焦点在哪?
表达方式是卖惨;面对的听众是洋人;故事的说词滴漏的资料以引发西方关注的是:穷困、老弱、生存、人性、***……最终目的是感恩赐奖,现场亲手递上西方寻觅的:否定.污蔑.抹黑东方国家的资料
谢谢邀请![祈祷][微笑]
焦点因为“莫言是名人”——第一位中国获得若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多年后再拿出别人一次发言来解读,明显有找话题、蹭热度嫌疑。
莫言和母亲捡麦穗而挨打,在当时幼小心灵中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这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而已,对当时莫言来说是屈辱、无助、同时也深深怀恨在心,多年后能在公众场合再次提起,应该是一种放下和释然。这件事真***无需去猜测,权且当故事来听听就好。
人生总会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些伤痛是刻骨铭心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释怀而沉与心底,不再愿意去触碰罢了。
在当年特定时代里,莫言母亲带着莫言捡麦穗是为了温饱,而看守者是为了保护公粮。如果当今有人去捡麦穗,有人会认为“勤俭”;有人则会认为“神经”,一筐麦穗才多少钱,值得吗?所以时代不同、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
网络真得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这也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体现。只是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和时代相契合,立场尽量公平、公正,从心而出。
焦点在讲故事的时空以及台下的受众,最大的焦点在于莫言所讲故事的真实性。
应该说,检拾麦穗,这既是历史的真实存在,更是当时那个年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件小事。既然区区小事,为什么经由莫言讲出来后,引发热议甚至掀起舆论狂潮?
首先,关于故事的真实性。检拾麦穗,既为同村,必是熟人。守田人大喝一声“不许检”,检拾者离场走人,这就算完事,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莫言雕刻出来的故事是这样的:身材高大的守田人、四散逃离的拾麦人、小脚的母亲、一个耳光、母亲摇晃着身体倒在地上、嘴角流血、神情绝望、守田人、吹着口哨、扬场而去……。这刻画、这描述、无助的母亲、凶恶的守田人,人们不仅要问,这是麦地吗?这是守田人吗?这不就是鬼子进村了吗?
其次,关于讲故事的时空和受众。莫言选择在国外那么一个特定的场合,面对西方那么一批特殊的政客,讲这么一个经过“加油添醋"的故事,合适吗?
莫言的拾麦故事,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两个方面:一是穷苦;二是恶政。这就是向西方政客投怀送报;这就是渲泄不满情绪。总之,故事失真,动机不纯。仅此,莫言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