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邪不压正》中关于“写日记”的说法?
视频加载中...
我们看着姜导电影片段回答问题。此时,蓝青峰(姜文饰) ,从影片剧情来看,这个人物是一位识大局的设局者,真正的抗日派。朱潜龙(廖凡饰)是一位有着与溥仪一样梦想的野心家,说的不好听就是个连自己认不清的主子,为什么这么讲,溥仪活了一辈子就是不知道自己谁,被日本人设局当了伪满洲的傀儡,朱潜龙的偶像,呵呵。就这样的两个人来到酒桌上合谋共事,各怀“阴谋”,但在对老蒋的认识上出奇的一致,“老蒋写日就是***”。
电影导演叙事的手法一般是明暗两条线,从故事明线看说的是老蒋爱写日记,事实老蒋确实有写日记的习惯,但这是电影,故事都是编的与历史资料不同。可写日记怎么是***靠不住呢?写日记与靠得住没有必然关系,况且写日记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怎么被姜导变得这么幽默了呢?
我们想象,写日记是不是一种记录,记录自己的感受与心得,是不是对我们自己 过去所想所做的记忆,个人成长履历的见证。姜文导演是干什么的,是不是用影像讲故事的,与老蒋爱写日记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用文字一个是用影像,那姜导在说什么大家是不是明白了呢?
这里我就不能说的太直白,免得姜导有意见,毕竟电影往往是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看山又不是山,剧透就没意思了,如果真的想不清楚的可以在评论区相互切磋。
影片中蓝青峰与朱潜龙在酒桌上那一段关于写日记的对话,里面提到了一个“写日记的人”,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对话调侃了老蒋一番“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谁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其实蒋介石一生最爱写日记,日记中记录的不是历史,而是真正的自己。如今蒋介石的日记手稿都保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档案馆里。
要理解影片中这段对话要先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北平,日本人狼子野心,觊觎我国土地,国内亲日分子和抗日救国有志之士面和心不和,华洋混杂,山头林立,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蓝青峰和朱潜龙的这段关于日记的对话,明面上是调侃老蒋写日记,但背后的隐喻却是:首先蓝青峰抗日,自己痛恨日本人,所以他藏匿了抗日的张将军。同时他也看不上国民***的说一套做一套的勾当,因为在他眼里,***不成气候,而且还消极抗日,所以电影里蓝青峰说“正经人谁写日记?***”,这段对话也是对国民***的嘲讽。
影片里说的“老蒋”应该就是当时国民***的总统,据史料记载老蒋从1915年到1***2年病逝,居然保持写日记这个习惯足足57年!几乎一天不落!那么老蒋为什么喜欢写日记呢?据说是为了效仿曾国藩,每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了警醒自己,自我反思。电影里为什么要说,“心里话不会记到日记里,记到日记里的不是心里话”?老蒋对很多秘密行动的策划实施,都未曾出现在日记里,讳莫如深,天知地知,旁人不知。有意思的是他的日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开始就在每天日记开头都会写上“雪耻”二字,直至日本投降。
姜文的电影喜欢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历史对电影的解读,像这种日记梗在《邪不压正》里还有很多,例如:
蓝青峰代代相传的酒,每代人只能喝四分之一。第一代影射洋务运动,第二代影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第三代就是蓝青峰那代人的辛亥革命,第四代也就是李天然这一代留洋回流青年。蓝青峰这些民族资产阶级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于是就让李天然去找儿子了,其隐喻的含义就是能真正解救中国人民的阶级将会登上历史舞台。
蓝青峰藏着的张将军,就是抗日名将张自忠,电影中,蓝青峰藏匿了张将军,而且结尾之处也送张将军离开北平。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张自忠从北平撤出之后, 国内舆论却将张自忠看成了大汉奸,国民大众认为他出卖国家利益,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最终,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正名,为国捐躯。 北京还有一条“张自忠路”。
关巧红的身份是谁?北平第一裁缝,关巧红,原型是著名的民国女刺客施剑翘,以一己之力,刺杀军阀孙传芳,为父报仇,传为佳话。裹足、其父被枭首、仇人是军阀、跟不支持自己复仇的丈夫决裂、有两个儿子,诸等特征都能一一对应得上。
从电影的故事背景还有导演姜文对隐喻手法在电影里的运用就能很好的理解这段日记的对话背后隐喻的含义了。个人观点供您参考。(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