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日记有哪些史料价值?
124年前,叶圣陶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平民家中,他是从苏州走向全国的一代师表。为了纪念这位杰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今天上午,由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主办的“‘俯仰两无愧’——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在叶圣陶的故乡开幕。
展览分为“未厌”书斋与“海棠”花园两个部分。“未厌”书斋中,“笃思好学”、“倾心文教”、“开明夙风”、“西南羁绪”、“涓泉归海”、“忆昔吾苏”六大板块展现了叶圣陶在峥嵘岁月中践行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之道。“海棠”花园中,“合韵似鸣琴”、“团聚惬余怀”、“故交独拳拳”三大板块表现了叶圣陶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慈爱关切、与友朋敦厚诚挚之情。
圣陶日记、西行日记、东归日记与北游日记
本次展览得到叶圣陶之孙叶永和夫妇、孙女叶小沫女士的大力支持,共展示叶圣陶日记手迹38页,父子家书4封,冰心、老舍、郭绍虞、朱自清等友人信札20通,以及叶圣陶亲手整理并作说明的老照片150张等。其中,叶圣陶日记手迹与友朋信札均为首次公开展示。展览还得到了叶圣陶纪念馆和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的鼎力相助。
“实在没想到能看到那么多叶圣陶亲笔的日记手迹。过往只是零零碎碎看到印刷体的叶圣陶日记。”参与展品征集的苏州市名人馆管理部工作人员薛懿告诉记者,叶圣陶的日记保存得非常完整,随着人物轨迹包括圣陶日记、西行日记、东归日记、北游日记,除了抗战时期因日军轰炸散失的部分之外,全部留存至今。“他的日记都是由他本人手工装订,光是苏州时期的日记,就有22本竖版装订本。”她说。
“17岁时,爷爷开始写日记。从这时起,直到过世,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一直在坚持。爷爷写日记的初衷是为了自省,记录自己的过失,以求不再重犯。不过从一开始,他在日记中所记的,就不只是检讨和改过,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友,写的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各个时期中国的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叶小沫说。
骑自行车出去旅游,需要注意什么?要带什么必需品?
2000年暑期,我作为一名大学在校生,选择自行车旅行,从青岛坐火车到达西安,从西安租一辆自行车前往陕北延安,寻找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当时和租车摊主说好,租金一天两块钱,因为是城市自行车,并且准确的来说是一辆小轱辘的“坤车”,出发的第1天,自行车就故障百出,闸线换了,刹车皮子换了,不停的换,一个周之后,除了自行车的三脚架,其余的全部的零件都换了n遍了。
在骑车行进的过程中,走过高速柏油路,走过省级路,走过泥泞不堪的县乡道路,遇到过泥石流,下雨,状况百出。但是也因此留下了特别难忘的体验。
我还记得当年清晰记着当年的骑行线路,从西安出发向北180公里到耀县,到铜川,到宜君,到黄陵,到洛川,富县,到延安。又从延安到了延长和延川,最后在延川郭家沟村见到了路遥的养母,并且有了一段接触的经历。在一路上考察陕北的民间艺术,像威风锣鼓,剪纸,泥塑,雕塑,榆林小调等等等等,收获满满。写下了很长的西行日记。返程骑行车到了南泥湾,又经过云岩抵达黄河壶口西侧的宜川县,从此回到西安。这次经历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大,了解了西部大开发之初的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同时也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自行车旅行对人的意志力的磨练和性格的改变,对我的影响也是一个分水岭性质的,正是因为这次很特别很极端的骑行经历,使我毕业后选择媒体的工作,愿意用一支笔反映我所看到的社会真实。再遇到一般的困难,我就会想起这次骑行的经历,就可以坦然待之。
这一路上我认识了许多许多的朋友,有的迄今还在联系,结为挚友。前年我曾经携带家中老小,岳父岳母和妻女到了延安,见到了昔日的朋友,仍然是十分的亲近。
如果说别人上大学是上了一次大学,我因为这次骑行的经历,相当于在同样的时间内上了两次大学,学了两个专业,收获自然也是同学的两倍~当然只是个人的认为。
骑自行车旅行需要什么?需要的很多,至少需要一辆自行车吧,但是,概括来说,又似乎什么也不需要!记得当时我从青岛出发之前,我只问家里要了200块钱,加上坐火车逃票,以及租自行车,以及一路上吃,喝,睡,购, 最终200块钱还剩下13块5毛钱回到了青岛,所以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在路中解决。要知道,现在的条件比原来好了多很多,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社会的基础条件,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您想亲自体验自行车旅行的魔力,就行动吧!不要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条件永远都不可能完全的具备。(图文无关)